【中国社会科学网】“60”后教授的“云教学”时光

    每天“吊”在网上长达16小时,一手抓学生,一手抓老师,为了确保线上线下教学效果“同质等效”,西北师范大学这位“60后”教授刘建成花了不少“心思”。

    花心思:解难题

    “还没正式上的时候,其实心里没底。”对于这门课来说,主要靠黑板来展示,与学生面对面才会有“火花”,突然要“屏对屏”的传授,刘建成还是担心没有和学生面对面的碰撞,教学效果会“缩水”。所以,他必须先行一步,把能预测到的问题都解决在“直播”前。

    “雨课堂交流群”“教学副院长交流群”“学院教师交流群”三个工作群此起彼伏的“闪烁”着,这位“60后”教授开始了他最“充实”的网络生活,学技术、领任务、解疑惑。

    “既感到喜悦,又感到压迫。”刘建成说,喜悦的是又要面对一批新面孔,期望新的思想交融,压迫的是学院老师们的问题其实也是他的问题,大家得共同担当,答好疫情当下“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这道“必答题”。

    “早上8点就开始上课,对于我们当地来说,就相当于早上6点,我们还没起床。”来自新疆预科班的学生麦尔哈巴·艾合买提刚开始上网课的时候很不适应这种“时差”,但为了不拖整个学院的“后腿”,她和16个新疆同学都努力克服一切困难。

    “学生们能这么努力在线上课,让我们当老师的很感动,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确保教学质量。”作为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刘建成带头当好“主播”的同时,还要“操心”全院老师的“在线”状态,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掉队”。

    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整个网络教学过程中,掌握雨课堂辅助在线教学的智慧元素、课堂互动技巧,并能基于教学状态进行全方位的数据分析,为及时调整改进线上教学策略指明方向。

    这是刘建成对教学目标的“硬要求”,在他的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学院本学期开设在线课程教师67人,开设课程30门,共有81个教学班800余名学生如期进入“课堂”,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

    讲故事:追溯源

    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这门课的概貌,刘建成在第一天上网课的时候,专门设计了该课程的整体介绍。而且为了上好这节课,花费了一周多的时间去“打磨”,尤其对第一次使用“课件”的他来说,每一项新技能都是“挑战”。

    “最难的就是讲故事”,刘建成深切地感受到,与学生隔空“传话”,如何把刻板的书本知识通过故事讲出来,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像《拓扑学》这门追溯源头的课程,可以说是一门思维科学,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知识背后的学科文化。为了更好地给学生展示这个“过程”,学院还专门为老师们配备了数位屏。

    “上刘老师的网课,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学生赵君最大的感触就是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为刘老师这门课是逻辑的训练,只有理解了这些抽象的概念才能学透。

    “大量时间都花在传授故事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层面之外的思维,追溯‘怎么来’和‘到哪去’的问题。”刘建成教授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刘建成对各个“平台”使用的得心应手,让“数”和“形”在“故事”中结合,师生互动也在“双向传播”中受益。

    碰火花:见实效

    “弹幕一飘,我就立刻能明白学生的误区在哪里。”刘建成已经和学生有了“默契”,随时都能碰出“火花”。

    “现在是线上线下教学混合的绝佳时机。”刘建成感受颇深,如今他班上的“课前预习”已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虽然课堂已转入“线下”,但学生对“线上”教学的积极性依然很高,他的“课前”测试设计,着眼学情,立足督促,可以把班上的39名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全部考察到位。同时,这种“预习”的习惯,把整个本科教学课堂延伸“五个环节”都“带”了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

    “刘老师借助雨课堂平台实施课堂延伸五个环节的整个过程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 2018年新引进的博士生乔军胜老师在观摩学习了刘建成的课后,认为刘老师在预习环节设置的诸多引导性问题,完全刷新了他对“预习”原本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刘老师很严”“刘老师有点儿凶,但很喜欢他的课”“上刘老师的课,会让你的思维更敏捷”“既亲切又陌生”……实实在在的“点赞”,是刘建成“严”出的“成效”,也是他从教27年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坚守,把“严”内化为学生的“助长剂”。

    “要与时俱进,有意识地去钻研,让自己的思维永远在线。”刘建成正忙着申报《拓扑学》线上一流课程,希望能让更多人受益。

    这些“闪光”的背后,是这位“60”后教授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热爱教学的情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0年6月20日 字数:1776字

原文链接:“60”后教授的“云教学”时光

(编辑/黄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