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果]地理科学学部硕士研究生姚昕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研究成果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定量揭示了温度变化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以地理科学学部2022级硕士研究生姚昕同学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中国老年人温度相关死亡风险的脆弱性”(Elderly Vulnerability to Temperature-Related Mor... -
[观点]刘敏:中国游的“堵”与“疏”
根据中国移民局统计,2024年免签入境的外国游客人数达2011.5万,同比增长112.3%。如何借此时机,提升我国消费供给的品质,推动电信、互联网、文旅、交通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进一步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坚持系统的观念,从细处的“堵点”着手,统筹各方予以“疏通”。 -
[通知]专题征集:2025年地理学与可持续性国际学术会议(预通知)
2025年地理学与可持续性国际学术会议聚焦跨学科研究方法在解决复杂地理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挑战中的应用,旨在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地理学与可持续性相关领域的融合创新。欢迎全球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会。 -
[通知]2025中国公共政策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征稿启事
2025中国公共政策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将于6月6日至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本次会议以“推进政策研究:应对全球变革中的传统议题与新兴挑战”为主题,特别强调中国公共政策研究在全球背景下的重要性。 -
[观点]章文光: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能提高乡村劳动力素养,阻断导致贫困的不利因素持续传递;也能为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和保障,为乡村建设发展培养一批有技术、爱乡村、懂三农的“生力军”;还能推动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乡村人口综合素质,将乡村“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
[观点]柴荣: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筑牢法治屏障
文化遗产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精神脉络的生动见证。在数字化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文化遗产数字化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背景下,强化数字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对筑牢文化遗产系统化保护屏障、实现中华文化遗产全民共享,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价值。 -
[成果]董卫华课题组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认知神经地理学”展望性文章
1月27日,地理科学学部教授董卫华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了题为“Neurocognitive geography: exploring the nexus between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the human brain, and behavior”的展望性论文。文章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跨学科领域... -
[观点]黄荣怀: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教育数字化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中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价值日益凸显,要有序推进教育数字化,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关键在于强化数字思维的引领和支撑作用。